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品牌营销栏目--->知识管理-->详细内容
国内企业信息化趋向成熟的五个标志
作者:佚名 日期:2002-1-16 字体:[大] [中] [小]
-
上个世纪末,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一次网络经济的大潮。在这次大潮中,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尤其是做为国家信息化核心和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工程”已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正式启动。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国内一些企业信息化的实际运用和效果并不理想。由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和每周电脑报社对近800家企业调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将近50%的被调查企业声称“信息化效果不明显”。时至今天,回顾刚刚过去的网络经济的第一次浪潮,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网络经济已由快速繁荣进入一个相对平淡的调整期。日趋一致的共识是,只有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形成“鼠标+水泥”的运作模式,才能推进信息化的进程。随着各界对第一次浪潮的反思和国内企业信息化工作逐步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点,企业信息化的理念开始趋向成熟。
一、由“认识模糊”趋向“观念到位”。
把企业信息化认为是计算机技术与现有的企业运作模式的简单相加的观念是极其危险的。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才是企业购买计算机及相关系统的根本目的。我们既要认识到采用信息技术是提高管理水平最为有效的工具的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把企业信息化当做一剂保治百病的仙丹妙药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认为只要实施信息化,企业管理中的一切沉痼杂疾就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这种思想也是危险的。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千丝万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然而,没有企业信息化,企业要达到高效管理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了企业信息化,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固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如何让这种优势发挥作用,还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配合。这种配合要从人们观念的更新、企业制度的创新、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方面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于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接受一种新的观念比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更为艰难。实际上许多信息化失败的案例,不是系统不先进,而是企业人员观念守旧的问题。
目前,随着企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促使了企业从决策层、管理层一直到普通员工的观念发生着深刻地变化,我们已经注意企业人员的观念开始逐步到位,对信息化的理解跳出了技术层面的认知层次,企业信息化理念开始趋向成熟。
二、由“重硬轻软”趋向“软硬兼施”。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硬件的需求较明显,而对软件的重视往往不够。那么,如何理解信息化建设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呢?打个比方,网络硬件设备是人的躯体,软件系统便是灵魂。如果只有网络而忽视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其结果不言而喻。这虽然是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结果造成建设好的网络成了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意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了微机、建一套网络或者上了网就万事大吉了,要看到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作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必要条件,应用才是根本目的。软件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硬件建设是信息化的基础。只有坚持网络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应用同步协调进行的原则,网上信息的组织、规划和管理作出同步部署,“软硬兼施”,才不会出现高速公路上“跑空车”现象。信息化一定要算效益帐,要有投资回报率的概念,宁缺毋滥。
三、由“跟风上网”趋向“内外整合”。
继去年国家启动“企业上网工程”之后,一大批企业相继“登网立页”。但是,来自权威机构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原动力、认识模糊、技术手段不足、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差等多方面因素,企业上网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企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跟风上网,仅仅是为了“上网”而“上网”,根本谈不上什么应用效果。
理想的企业上网模式,应该是在企业内部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将内部网络延伸到互联网上,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进而开展电子商务。由于国内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较偏低,所以企业先上网,接受先进的网络观念,再由外及内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改善和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这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我想,这也是国家启动企业上网工程的初衷吧。不管是由内及外,还是由外及内,最终是要将内部网络与企业网站连接起来,达到内外“整合为一”和“管网融合”(即企业经营管理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即电子商务),从而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扩展企业管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在网络上的外延。这是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基石。
四、由“贪大求全”趋向“实用为主”。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贪大求全,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企业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一些最基础的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跟不上而形同虚设,造成巨大的浪费。
企业信息化不仅包含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系统,而且还涉及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等,是全方位的。譬如,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因此,起步阶段首先选择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关键的业务流程环节做为计算机应用的重点突破口,要“雪中送炭”、实用为主,以取得实效,形成示范效应,来嬴得企业各层次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与支持,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目前,许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务实而灵活的举措,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基础的逐步稳固,才谈得上企业整体规模的信息化。
五、由“各自为政”趋向“统一规划”。
实践证明,一些企业信息化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出现各部门争相盲目购买设备的情况。由于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致使部门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导致资产闲置,得不到充分应用,花了巨额投资建成的系统发挥不出来应有的作用,致使人力、物力大量浪费,事倍而功半,最终导致了信息化工作的失败。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企业的高度,组建专职机构,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面向全局的资源(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应该集中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实施时应坚持“从上到下,由内及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集中企业有限的力量把信息化工作做好。
当前,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国家将企业信息化工作现阶段的重点定位在:“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长远目标是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并且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循序渐进”的指导方针。做为企业自身,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后发优势”,逐步完善和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将企业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样,才能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流于口号或空谈。